一个个心中着急,搜肠刮肚的想要想一些更好的理由和办法。
准备把皇帝给拦下来。
让皇帝打消这个,极其不靠谱的想法。
朱元璋把众人反应收入眼中,并不准备给这些人太多开口的机会。
想了想,就提笔在纸张上写下一副对联,外加横批。
望着朱善道:“你与咱看看,这对联是什么意思。”
朱善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闻言带着上前,双手恭敬将之接过。
后退几步后,这才开始观看,态度上面很是恭敬。
礼节到边到位。
拿在手中看了一会儿后,他露出思索之色。
随后神色多少变了。
他这样的反应,将在场的翰林院当中的一些人,给看的心里面越发的好奇起来。
不知道皇帝都写了什么,居然能让朱善这样反应。
“看好了没有?看好的话就将之传给他们也看看。”
朱元璋等了片刻后,指了指那些方才出言反对使用标点符号的人。
朱善便将之递给了边上的人。
这人结过看了看后,很快神色同样显得有些异样。
然后又递给了其余人。
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心里面都极其的好奇。
在止不住的想,皇帝在这纸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
看起来很是不一般的样子。
就连宋濂也同样心中好奇……
“既然都看了,那就由你来说说,咱写的这对联该怎么读吧。”
朱元璋指指朱善。
宋濂,还有在场的另外一些人,闻言不由的微愣了一下。
不是……这什么叫做所有的人都看了?
他们这些人还没看呢!
“陛下,您写的这幅对联,上联为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下联为喂猪长成象,老鼠都死光。
横批为:人多,病少,财富。”
“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朱元璋望着朱善询问。
朱善闻言,神色显得有些异样。
“陛下,这……当然还能读出另外一层意思。
不过……不过这不是什么好意思。
谁家也不会张贴这种对联。
所以……臣便不说了。”
朱元璋道:“你不说,咱来说。”
朱元璋让人把那张,他亲自写的纸拿了过来。
提笔笔在上面点了几点,而后面向众人显示。
众人再去读,同样的字,全然变了一个意思。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喂猪长成象老鼠,都死光,
人多病,少财富。”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咱说的用标点的必要性。
同样的一段话,断在不同的地方,所能表达的意思便是不同。
甚至于是截然相反。
就比如这既可以组成寓意的很好的一幅对子。
同时又能变成恶毒的诅咒。
不同的人看,就能理解出不同的意思。
一段话都如此,那么儒家经典,还有平日里的书信往来这些,会不会也容易被人误解?
把原本的好意,给曲解成别的意思,从而引发非常不必要的误会?
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就能体现出这标点的必要性了?
若是有了标点,把标点往上面一加,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
清晰明了,断无更改的可能,也不会让别人误会。
更不会被别人暗算。”
朱善闻言,神色为之变动,而后点头称善。
表示皇帝在这事上,说的很对。
皇帝都把这话给说出来了,他还能说些什么?
话说,他在看到皇帝所写的这副对联时,就已经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又会说出什么样的话。
但是对此,他也没有别的什么办法。
这两层意思,别管他能不能解读出来,愿不愿将之全说出来。
在皇帝写出这么一副对联时,皇帝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必然能够达到皇帝,所想要的这个结果。
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已然是落入到了下风。
面对这么一副对联,如此生动的例子。
他就算是弄用出一些理由来反对,也同样不成。
这副对子将会让所有的理由,都变得苍白无力。
什么叫做突然想起?
皇帝绝对是有备而来!
这一次来翰林院这边,最根本的就是冲着这标点来的。
包括考成,都只是顺带的事儿。
还有,这副可以完全解读成两个意思的对联,又是出自谁之手?
是谁向皇帝进献的?
对于向皇帝进献这副对联的人,朱善那是咬牙切齿。
皇帝是什么水平,他心里面自有定论。
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二十多岁才开始学习的人,就算能读得懂四经五书,认了一些字儿也不行,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对联肯定是别人进献给他的。
也是因此,心里面才越发的恼怒。
觉得文人里面,也并非是一心,里面有着诸多的奸佞!
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都不一心。
帮助皇帝,助纣为虐,完全不考虑他们众多数人的整体利益。
为了个人的一些利益,向皇帝拍马屁。
做出这种事情来。
当真不当人子!
“宋先生,你以为如何?”
朱元璋望向了宋宋濂。
在这事情上,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宋濂,对着皇帝拱手道:
“陛下,臣觉得陛下所言极是。
若无标点,很多书确实都不好读。
一些地方,没有人专门的指教指点,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甚至于会被一些学问不够,或者是有心之人,给故意曲解成别的意思。
臣觉得,陛下推行标点,再好不过。
有了这标点,意思明晰。
不再是什么人,想要怎么读就能怎么读的。
确实有利于众人学习,也有利于经典传播。
又能规范圣人意思,不被人胡乱的曲解。
是一大重要举措,也是一桩盛事。”
宋濂对这事儿满口赞成。
简化字他都接受了,拼音也同样接受了。
现在皇帝再搞出一个标点来,那他还能说什么?
也不差这一哆嗦了。
再说,就算是自己也不赞成,皇帝的性子摆在这里,也必然会压着所有人,将这事儿给推行下去。
既然如此,拿自己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个事情上和皇帝对着干,唱什么反调。
这件事很不明智。
况且,平心而论,这个举动确确实实也有很大的作用。
标点确实有存在的必要。
朱元璋闻言,哈哈笑道:“听见没有,宋先生都同意了,看了也都说好。
那说明这就是个好东西。
年后朝臣再上奏书,全部都要加标点。
官府的公文这些,也全部要加标点。
一切文字往来,都需要加标点,否则便是不合规。
到了明年,也将列入到考成中,成为考成的一项指标。
包括在校的学生等,在行文之时,同样要加上标点。”
朱元璋挥舞起来考成大棒。
汉语拼音,加上简化字,再加上标点符号。
三大利器同出,接下来传播学问,有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听了皇帝的话,不少人暗中撇嘴。
什么叫做宋先生都说好?
你这个当皇帝的,都已经把话给说到了这个份上,宋先生他就算是不想说好,又能怎么样?
根本就没有反对的机会!
皇帝真不当人子!
也有一些人在暗中骂宋讷,觉得这事,十有八九就是宋讷个北侉子给皇帝出的主意。
毕竟论起读书做学问,北侉子和他们比起来,那当真是差远了。
北侉子没办法与他们争雄。
只能是想一些别的办法,尽可能的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
降低学习的难度,让更多北方之人学习学问。
这种手段,当真无耻!
这就是皇帝出身低,所带来的一个隐形的好处。
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皇帝的低出身,而对皇帝形成了一些偏见。
尤其是在学问上面。
那么在学问的诸多事情上,皇帝要是做出来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
很多人下意识的都会认为,这不是皇帝自己能干出来的。
是有人在后面,给皇帝出招。
会下意识的找到一些人,来为皇帝背锅。
比如宋讷,此时就被很多人把锅给他背上了。
“陛下,若是所有的经典这些都用简体字,加上标点符号。
那需要花费上诸多的钱财,对其进行重新雕版印刷,制作成书籍才行。”
宋濂开了口。
就算是圣人的经典想要传播,也同样需要钱。
朱元璋道:“无妨,这个钱朝廷出了。”
听到朱元璋的话,在场的许多人,都是不由的暗中腹诽。
皇帝手里面有太多的钱,也不是好事儿。
没事的就喜欢瞎搞。
皇帝折腾了当官的,从他们手里面弄出了那么多的钱。
现在又开始不干人事,折腾起学问来了。
但想归想,却也没有人胆敢再说什么。
这件事儿就此被定下。
朱元璋把这事说定后,打开翰林院的考勤表进行观看。
很多人的心,也随之悬起。
就算是宋濂,神色都多少有些变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