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明军已大量装备火铳。洪武十三年1380规定,在各地的卫所驻军中,按编制总数的10装备火铳。二十六年,规定水军每艘海运船装备碗口铳4门,火枪20支,火攻箭和神机箭各20支。永乐年间,创建专习枪炮的神机营,成为中国最早专用火器的新兵种。
洪武二十年1387在云南的金齿、楚雄、品甸和澜沧江中道,安置火铳加强守备。永乐十年1412和二十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开平、宣府、大同等处隘口,安装炮架,加设火铳。嘉靖年间,长城沿边要地,几乎都构筑了安置盏口铳和碗口铳的防御设施。火铳的大量使用,标志着火器的威力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它还存在着装填费时,发射速度慢,射击不准确等明显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在整个军队的装备中,冷兵器还占主要地位。
16世纪初叶,随着欧洲殖民者用新式枪炮对外进行掠夺,西方火器及其制造技术先后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鸟铳和红夷炮。
大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九年后,大明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称“西洋番铳”,但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未引起明军高层的足够重视。
明朝开始使用火绳枪的时间和日本差不多,都应是16世纪早期。但日本由于处于战国时代这一特殊时代环境,因此自1534年引进火绳枪后,便迅速推广。由于战争的需要,火绳枪在日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因此实际上日本的铁炮制造技术后来居上,16世纪后期便迅速超越了西方。因此当时的日本军队的装备和战术,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就是西方国家也鲜有匹敌。
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后,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但当时中国冶炼技术有问题,枪管制造的合格率低,发射时经常炸膛,明军批量订造的火绳枪有时甚至多数不堪使用。戚继光对此也是非常遗憾的。这就是明军火器装备并不很多的主要原因。但当时戚继光等名将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也作了很深的研究,可见中国对火器并非不重视。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在收复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今浙江鄞县东南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铁炮的日本人及铁炮。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绳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而且手笔极大,一上来就是一万挺,由此可见,当时明朝政府对军队装备火器的重视程度。
中国在仿制成功鸟铳后,还不断有所改进。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士桢在神器谱中,介绍了掣电铳、迅雷铳、鸟嘴铳、鲁迷铳、鹰扬铳、翼虎铳等十多种各具特色的单兵用枪。其中掣电铳的龙头式枪机安于枪托上,扣动扳机,龙头落于药池,点火完毕,龙头自行弹起,并在枪尾安有防身钢刃;迅雷铳有5管,可轮流发射,提高了射速。崇祯八年1635,毕懋康在军器图说中介绍了自生火铳,改鸟铳的火绳点火为燧石发火,克服了火绳怕风雨的缺点,是中国鸟铳发火装置的重大改进。但上述火器,均未见大批生产和装备军队。
佛朗机铳作为一种火炮,比较轻便,适于在运动中使用;但口径较小,威力不大。万历年间,后金军与明军在中国东北的战争日益激烈,多为攻守城战,佛朗机铳威力不足的弱点暴露出来。明政府为寻求威力更大的火炮,命大学士徐光启购买和仿制欧洲新式大口径火炮,当时称为“红夷炮”。
据明史兵志记载,红夷炮长2丈余约合6米,重者至3000斤约合1800千克,“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现存实物,炮身长多为23米,口径多为100毫米以上,比佛朗机铳口径大、管壁厚、炮身长,成为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