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当天上午,张硕早早的就来到了会场。
这时候,会场外的广场已经有很多人了,也有记者来到现场进行采访。
当见到张硕的时候,周围好几个记者都围了过来。
张硕看了一下时间,还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马上做了提问,“混乱力场实验,对源点物理有什么作用?”
这种问题有些外行了。
张硕还是简单的说了两句,“混乱力场实验是源点物理理论研究的基础,基础力关注最初始就是混乱力场。”
有记者马上追问道,“混乱力场实验关系到基础理论研究,那么能以此研究出技术基础吗?比如,引力技术、原子核核力拆分,等。”
提问的是个国外记者。
张硕直接听笑了,他当然知道国外更关注新物理科技,随后摇头笑道,“你的提问很外行啊,没有学者会这么说。”
“理论是理论,技术是技术,理论和技术是不同的研究。”
“实际上,理论都是公开的,包括电磁力和引力、强力的关联,技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做的研究。”
他简单说了几句。
周围其他的学者也是认同的,因为理论确实是公开的,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实验团队,就是在公开理论的基础上做的研究,只不过一些研究是非常困难的。
引力技术相对还好一些。
强力相关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大的风险,而技术上要实现突破,就必须要有一些凑巧的新发现。
这方面,感觉和材料的研究非常类似。
即便是有基础的理论,但要研究出技术就有些‘凑巧’。
各个研究技术的技术的团队之所以不断有突破,主要就是因为实验好做,而且实验风险相对比较小,强力的研究不同,实验风险很高,要突破就非常困难。
其实还是基础的积累,引力实验做上百个,强力实验也不一定能有一个。
记者继续提问,张硕也很耐心的回答。
有记者还问起了鲨鱼号飞船,他们清楚张硕肯定知道鲨鱼号飞船的技术。
张硕只是笑着摇了摇头,“飞船的性能很好,我也看到了。”
“不过那不是我的研究……”
其他就不用多说了。
很快到了八点半,学者们都聚集到了主会场。
会议开幕式先是进行了颁奖,有两个国内学者和一个国外学者获奖,他们都是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为完善源点论基础力关系模型框架做出了贡献。
之后就是主办方发表讲话,说了一些会议流程之类的内容。
下一个发言的是科学院代表,说明了源点理论的重要性,说明其引导新物理科技革命之类。
下一个就是张硕了。
张硕是代表源点论研究中心发表讲话,但实际上,他个人的影响力更大。
当张硕要发表讲话,所有人都认真起来。
他首先回顾了源点论的发展历程,还谈到了一些科技性的内容,随后就转到了源点论主体框架的完善上。
“源点论从出现到现在,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实际上,我个人感觉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研究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最近一年,甚至是两年,基础理论和科技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就是源点论乃至源点科技,进入到一个长时间积累的阶段……”
“这是物理学以及科技发展的正常规律。”
“当一项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出现瓶颈,但我希望能够打破瓶颈,才能够让理论和科技更快的发展,让人类能够站在新的视角,去解析更高一层的物理规律……”
张硕说的内容还是很吸引人的,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话题,甚至说,是站在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进行发言。
理论和科技的瓶颈?
在会议开始之前,根本没有人会想什么瓶颈问题,因为源点物理出现以及发展到现在,都根本没有多长时间。
相对于全新的物理和科技,十年、二十年都是非常短暂的。
瓶颈?
怎么可能啊!
现在源点物理方向上,不管是理论还是科技,可研究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而且各个方向都很容易有突破,大部分人看来,新物理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根本没发现什么瓶颈问题。
但是,仔细想想也正常。
张硕的视角和他们不一样,他开创了源点论,构造了基础力关系模型,以此完善了主体理论并研究出一项项高端科技。
近两年时间,确实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即便是理论上,也没有什么大的研究,说理论研究进入瓶颈也是有道理的。
国内学者对于张硕的言论还是能接受的。
尤其是混乱力场项目组,他们进行的是最前沿的实验,也希望能在研究上取得突破,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到时候,也许就能突破所谓的‘瓶颈’,从而实现新一轮的理论和科技发展。
绝大部分国外学者则是另一种看法,他们感觉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因为瓶颈什么的和他们根本没有关系。
在新物理科技研发上,他们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各类新物理科技,他们的团队都没有能完全掌握,更不用谈什么瓶颈了。
这种感觉很不好。
国内都已经追逐更高的科技,而他们连已有的科技都没有掌握,差距已经大到不可想象的地步,甚至连追逐的希望都没有。
那些寄希望于通过会议了解更多的理论,再进行技术研发的学者,就更是感到绝望,“那些政-客还在谈什么技术赶超?”
“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现在有这么大的差距,对方都开始讨论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技术,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赶上,都不可能,超越……做梦一样!”
“最少这一代,肯定没希望了。”
这就是令人绝望的现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