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小六部口胡同的院子里总是热闹非凡。
只要是与文学相关的从业人员,来京第一件事都是跑到小六部口胡同来,许多刚入行的小年轻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甚至都有种来朝圣的心态。
在那些年里,小六部口胡同的院子有很多个外号,「民间文协」、「长安街第一招待所」·
同行们给予的这些外号都是出于对这里的喜爱,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度过了欢快的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如同文坛的世外桃源。
大概是从92年开始吧,小六部口胡同的人气开始逐渐衰落。
那一年开年老人家南巡,带动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后,也是最大一批下海潮。
不仅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国营单位的工人,连原本搞文学的许多人都当上了时代的弄潮儿。
向钱看、向厚赚,成了大家的奋斗目标。
曾经人声鼎沸的小六部口胡同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逐渐变得落寞,虽偶尔也会有热闹的时候,却始终无法与当年的盛况相比。
今天便是小六部口胡同难得的热闹时候,众人来到西院观影,陈剑雨心血来潮翻到了谢铁骊版的《红楼梦》。
李拓看到结尾贾府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场景,心中生出无限感慨。
「仔细想想,前些年的日子真是快活啊!虽然没什么钱,但是有那么丰富的精神追求,从来不会让人感到内心会有贫乏的时候。」
「那种情况是不可能再有了,理想主义的年代过去了。现在是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所有事都不可避免的庸俗化。」祝伟说道。
于华说:「八十年代的特殊性朝阳老师很早以前就谈到过,是社会修正阶段的短暂文化繁荣,现在不过是回归了正常而已。」
「那是社会的修正,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啊!」李拓慨叹道。
林朝阳幽幽道:「刚才你还说‘五十七载风霜浸’。」
李拓本来惆帐的表情瞬间凝固,众人不由得哈哈大笑,嘲笑李拓是老黄瓜刷绿漆一一—装嫩。
「要说那是朝阳、于华他们这代人的青春还差不多,你就别凑热闹了。」郑万龙语气满是挖苦的说。
于华摆手道:「可别拿我跟朝阳老师比,他成名的时候我还上学呢。」
他说到这里不禁惊叹:「文学最好的时候过去了,可朝阳老师的时代却远没有结束。」
于华这话拍马屁的嫌疑很重,引来了众人的嘲讽。
他忍不住为自己辩驳了两句,「我这话没毛病。《人间正道是沧桑》都看了吧?谁敢说不是这样?」
众人顿时哑口无言,《人间正道是沧桑》是评论界公认的林朝阳再攀高峰的作品,谁敢质疑?
不提这部小说在评论界和读者群体的口碑,就说发表和出版后的销量。
当时小说在《人民文学》以专号的形式发表,销量轻松突破200万份,创下了《人民文学》多年以来的销量记录。
这几年国内的图书盗版行为愈演愈烈,极大的冲击了国内的图书市场。
如《白鹿原》《废都》等广受欢迎的小说,盗版销量竟然卖得比正版还要高几倍,许多作家说起来都是满心愤怒。
林朝阳的小说也是如此,并且遭遇盗版的情况比其他作家更加严重,并且还有《人民文学》分流读者在前。
可即便如此,《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出版后也仅用了3个月时间便突破了百万册销量。
除了贾平娃这类作品偶尔创造热销现象的作家,这样的成绩对于绝大多数作家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对林朝阳来说,这样的作品销量却是常态。
于华把众人得哑口无言,神色间流露出几分得意之色。
谈到林朝阳的作品和文学成就,众人都心服口服,那可都是读者用实打实的销量推举出来的。
他们并非不认可林朝阳在当代文坛的地位和影响力,只是看不惯于华这副谄媚的姿态。
你小子好歹也是知名作家了,能不能有点底线?
于华从众人眼中大概读出了他们的想法,可他却丝毫没有在意,他现在名气比以前大多了,但跟朝阳老师还差得远呢。
在他眼里,吹捧林朝阳可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聊到林朝阳的作品,大家又谈到由燕大牵头,即将成立的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
日本的学者成立了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时,消息就曾在国内引起过一阵讨论。
文人嘛,对于名声向来是看重的,如果是能登堂入室,名留青史那自然是最好的。
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谈不上名留青史,但登堂入室绝对够资格了。
当年这个消息传回国内,不知羡煞了多少作家同行。
年初时,又有美国成立林朝阳文学研究会的消息传到国内,立时给国内的作家圈子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震动。
以前大家还只把日本成立林朝阳文学研究会当成是日本读者群体和文学界对林朝阳的一种偏爱。
但现在,连美国都成立了林朝阳的文学研究会,而且还是由耶鲁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名校牵头,这无疑是肯定了林朝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这个消息给国内同行带来了震撼,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国内这些同行却对林朝阳在海外的受欢迎提不起任何一点嫉妒之心。
原因无它,实在是双方差距太大了。
有了这个消息的刺激,以至于后来有消息传出,说燕大打算牵头在国内成立一个林朝阳文学研究会,同行们除了议论几句,作家圈子里没有兴起一点水花。
国外的文学研究会都成立十年了,国内的才成立,难怪国内这些大学不如国外的。
你说你矜持个什么劲啊!
不过说起燕大要成立林朝阳文学研究会这事,李拓意见很大。
既然是文学研究会,肯定要吸收会员嘛,李拓作为国内知名「林吹」,这种事怎么能少得了他?
他在听说了这个消息后,联系上了燕大的洪子成,提出希望可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第一批会员。
「结果你猜怎么着?说我学历、职称不过关,给我刷下来了!’
李拓提起这事,满肚子气愤,他行走文坛二十多年,不说平趟,至少是有一号的人物,到哪儿人家不给个面子?
结果到文学研究会这,面子折了个精光,感觉受了奇耻大辱。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李拓满心悲愤,众人乐不可支。
大家想象着李拓满怀信心的找到洪子成,然后被毫不留情拒绝的画面,就忍不住捧腹大笑。
捡完了乐子,祝伟才正经的问道:「你这履历加个研究会还加不进去?」
李拓冷哼一声,「洪子成说第一批会员涉及到研究会的申请事宜,用的都是高校教授,人大的、师大的、首师的——”
他数着学校的名字,又念叻了几个人名,林朝阳都很耳熟,其中甚至还有五福仁,就是当年陶玉书在燕师大上学的老师。
「他们这就是赤裸裸的搞学历歧视、职称歧视!」李拓咬牙切齿的念完名字,似乎是打算把这些人都记在小本本上,等以后一个个秋后算账。
「矣,也不能怪人家歧视你,这种研究会本来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主。」
「我怎么就不能搞研究了?这些年我写的评论比他们的论文加起来都要多!」
祝伟又问他:「那你要是评个一级作家的话,是不是就能加入了?」
「嗯,怎么了?」
「那这不能怪人家,当年文协评职称,你这家伙眼高于顶,说什么‘当作家又不是当钳工,评什么职称’。
自己不评就算了,还把评的人给涮了一个遍。
这啊,就叫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李拓登时气的瞪眼,却也无可奈何,因为这话确实是他说过的。
众人说说笑笑聊到后半夜,人声渐渐稀少,直至悄无声息。
又过了几天,林朝阳看倦了书,闲来无事,练起了字。
他练字这个习惯是受了陶父的熏陶,摹了十多年的帖。
一首伟人的《沁园春·雪》写完收工,林朝阳满意的点了点头,看起来功力又长进了,糊弄外行足够用了。
他练字只为静心,没什么追求。
他唯一遗憾的是,在诗词创作上没什么才华,练字不配上一两首诗词,总感觉差点意思。
「大姑父!大姑父!」
刚搁下笔,他就察觉到窗户处似有人影,抬眼一看,只见陶希武趴在那里。
见被他发现了,陶希武吡牙一乐。
林朝阳招招手,陶希文立刻窜进书房里。
「放寒假了?」
「嗯,前两天刚放假。」陶希武看着桌上墨迹未干的墨宝,阿讷道:「大姑父,您这字真可谓是颜筋柳骨,遒劲有力!」
林朝阳笑骂道:「不学无术。夸人都不会夸,我临的是米莆的帖。」
陶希武闻言脸色尴尬的笑了笑,立马改口道:「我就说嘛,您这字气韵悠长,不让二王。」
「滑头!」林朝阳将笔墨整理好,问:「跑过来干什么?不会是专门给我拍马屁吧?」
「瞎,这不是想您了嘛,过来看看您。」
林朝阳点点头,「成。看也看过了,没事就回家吧。」
「别介啊!」陶希武顿时苦起了脸,不敢再耍滑头,老老实实说道:「我今儿过来是想找您拉个赞助。」
「赞助?要拍电影?」
陶希武读的是电影学院,林朝阳听说他要拉赞助,第一反应就是他要拍电影。
「嗯。这不是快毕业了嘛,我跟几个同学打算弄个毕业作品。剧本我们都写好了,这部片子我们打算往电影节送.”
林朝阳自动过滤了陶希武的白日梦,问:「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