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突然间这么问,莫非司马懿安排的不够缜密,走漏了他弑杀天子的风声?
眼珠急是转了几转,曹丕一咬牙,抬头正色道:
“儿臣可对我曹家列祖列宗起誓,天子绝非儿臣所弑,儿臣若有半字谎话,便叫儿臣不得好死!”
曹操本来只是怀疑,又见他发出这样的毒誓,眼中疑色自然随之打消。
“行啦,你也不必发这样的重誓,孤只是随口问问而已。”
曹操松了口气,面色庆幸的慨叹道:
“其实你也知道,那刘奂并非他汉家天子,乃是一伪帝而已,你若怕他落入大耳贼之手,不得已杀之,倒也不能算错。”
“孤担心的是,你若真杀了他,手上就沾了我曹家人的鲜血,背负上了杀侄的罪孽!”
曹丕懵了。
那个刘奂,他不是你随便找来的一个放牛娃么?
我杀了他,怎么就沾上了曹家人的鲜血?
还背上了杀侄的罪孽?
曹丕愣了半晌,方才结结巴巴道:
“父…父王,儿不太明白父王的意思?”
曹操深吸了一口气,缓缓道:
“其实,那刘奂可能是你大哥的遗子,是你的亲侄儿!”
曹丕又懵了。
一时间,他神情错愕,眼神迷茫,仿若思维被卡在了某个地方。
曹操眼睛微微眯起,将前因后果道了出来。
当年曹昂陨命于宛城时,虽已成婚,膝下却并无子嗣。
然这位曹家嫡长子,显然是遗传了曹操的风流,闲时也没少流连于烟街柳巷。
数年前便有一倡家女子,带着一男童登门,宣称是当年曹昂一夜留情,留下了他曹家的种。
对于突然间冒出的大孙子,曹操既不能认,又不能不认。
若认了,这孩子就是曹昂唯一的血脉,便是他曹家的嫡长孙。
彼时卞氏已被立为正室,曹丕几兄弟已升为了嫡子,若突然间冒出这么个嫡长子,岂不是自找麻烦。
况且,谁又能保证,那倡家女没有说谎?
这孙子曹操自然不能认。
可要是不认吧,万一那倡家女没说谎,那孩子确实是曹昂之子,自己这个做祖父的,又岂能让自己的亲孙子流落民间,跟着他母亲受苦?
曹操思虑再三,虽然没有认这个孙子,却授意心腹,在老家谯县置办了宅院,锦衣玉食养着他们母子,并为那孩子取名为曹奂。
这也算是半认不认吧。
再到后来议立天子时,曹操一时心血来潮,便将这曹奂接到了许都,为其改名为刘奂,立为了伪帝。
为什么这么干呢?
为了报复刘协的背叛,报复其出逃许都,投靠刘备。
你不是背叛我吗,那好,我就让我的孙子做你汉朝天子。
将来我若代汉称帝,天子姓曹。
若我不废汉称帝,则天子名为姓刘,实则流着是我曹家的血。
无论如何,我总归都不会吃亏吧。
曹操的如意算盘是打的叮铛响,却万万没料到,他这个孙子曹奂,竟然也选择在关键时刻背叛了他,要投奔刘备。
曹操心中有恨啊。
所幸那忘恩负义,背祖忘宗的小子,死在了逃亡的路上。
曹奂之死,曹操不心痛。
他唯一害怕的,就是曹奂是死在了儿子曹丕手下。
曹家人可以死在外人手上,却绝不能死在自己人手上!
叔杀侄,一家人自相残杀,那就是往他心窝子里捅刀啊…
“我竟然杀了自己的侄子,我杀了大哥的儿子,我手上竟沾了曹家人的血?”
曹丕却已是心惊胆战,后背浸出了一层冷汗,眼前不断浮现出当日马车之上,他一剑击杀曹奂的画面。
“子桓,你现在明白了吗?”
曹操讲述完其中秘密,意味深长的看向了曹丕。
曹丕打了个哆嗦,暗吸几口气,强压下了心中滔天巨浪。
稍稍定了定神后,曹丕叹道:
“不想父王竟有这般苦心,若父王早将此事告知儿臣,儿臣当时便可告知他真正身份,他必不会背叛我们,也就不必死在楚军手中了。”
曹丕加重语气,刻意强调“死在楚军手中”这件事。
曹操叹了一声,摆手道:
“罢了,反正孤也无法断定,他到底是不是你大哥的遗子。”
“就算他是咱们曹家子孙,这等忘恩负义之徒,死不足惜,子桓你也无需遗憾。”
曹丕心下暗松一口气,面上却佯作万分遗憾惋惜的样子。
曹奂之事,就此翻篇。
曹操感慨收起,脸上换上了一副慈父的关爱,询问道:
“子桓,孤听仲达说,你被那曹奂刺伤了,伤口在哪里,给孤瞧瞧。”
曹丕心头咯噔一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