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鸭毛不经处理,直接就塞进密闭的布套里,减少空气流通,那效果简直就跟直接在衣服里堆肥一样,也难怪别人不看好。
若非实在过不下去的穷人,趁着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塞进去顶几天,寻常宋朝人是不会用鸭毛保暖的。
但这些对赵子称而言,却不是问题。
后世羽绒工业,基本上到十九世纪才成熟,但如今在西方的北欧地区,小规模用羽绒已经初见端倪了。
他前世作为历史老师,很爱玩历史战略类的游戏。他记得玩《大航海时代》的时候,北欧哥本哈根奥斯陆那一大堆港口,都有羽绒特产。
要把鸭毛处理到不臭不易腐烂,说穿了其实也没什么难度。无非就是用碱性的材料去煮鸭毛,去掉其中容易酸败反应的油脂和一部分蛋白质。
只是宋朝的人,普遍没想到要去那么干。
赵子称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之后,具体要动手实施,其实是非常简单的。
因为江南尤其苏杭湖秀一带,本就家家户户种桑养蚕。蚕茧在收下来之后,也要经过碱性的水煮茧,去掉蚕丝里的丝胶,留下丝素,这样蚕丝才能保存得持久。
说到底,蚕丝也好,鸭毛也好,都是动物纤维,都要去掉其中容易腐烂的成分,然后才能用。
而且蚕丝娇贵,原材料值钱,当时人只能拿盐水泡碱,或者用蒸笼蒸,不敢太暴力。
鸭毛比蚕丝要皮实耐操得多,而且原材料便宜,不在乎加工环节的少量损耗,处理起来其实也就更容易。
赵子称也不跟自己人藏私,几句话就简明扼要把重点说清楚:
“……所以,这事儿说穿了也没什么难的。如今还没到饲养春蚕的繁忙季节,佃户们家的女眷也都还算清闲。我就找了几十个原本擅长煮茧抽丝的蚕娘,帮着煮鸭毛、梳绒、打散、晾晒。
如今别人都只拿鸭毛沤肥,一个钱能收好几斤,做成不臭又轻软耐用的保暖被袄,其利何止十倍。只可惜眼下已经过了天气寒冷的时节,要是等到冬天,生意绝对好。”
赵子称侃侃而谈,让邓岳和杨志都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
而实际上,赵子称也略去了一些对方不感兴趣、也不容易听懂的细节没介绍。
比如最关键的,煮鸭毛除臭防腐的水,该如何调配。
若是近代,有了制碱工业,拿纯碱小苏打或者其他工业碱来煮羽毛,是最方便的。
但宋朝没有纯碱,需要用其他原料替代。
赵子称首先就想到了随处可见的草木灰。
草木灰就是碳酸钾嘛,用来去除油腻瓦解动物脂肪本来就好用。
再做实验加入一点其他容易搞到的原料,配在一起反复试,就鼓捣出煮鸭毛的配方了。
这个秘方,赵子称当然不会告诉别人。这些日子他都是自己采购原料,还故意采购了一些用不着的、将来可以挪作他用的原料。他自己挑一些有用的,按比例配好,再让人拿去煮毛、操作后续工序。
赵子称随口讲解之间,又有几大锅鸭毛处理好了,几个雇佣来的蚕娘便开始沥水,然后把鸭毛摊开晾晒,梳理处置。
邓岳和杨志看了全部生产过程,也不由震惊于赵子称的豁达。
尤其邓岳,他是帮着慕容家操持过家族生意的,也懂点经商。他当然知道这样一门新巧的生财之道,若是放到别的士绅人家,哪怕是官宦人家,该有多么敝帚自珍。
赵子称却这么大大方方随便给自己人看,这份信任和气度,已经不是仗义疏财可以形容的了。
邓岳实在忍不住,问了一句:“公子就不怕人偷师?”
赵子称一愣,随后大笑:“这东西,没你们想象的那么有前途,眼下有十倍之利百倍之利,只是因为别人都不识货,鸭毛贱如肥土。
等将来市面上鸭毛被袄多了,世人知道了这东西的好处,鸭毛就不会那么便宜了。我们又不可能专门为了拔毛去多养鸭,这个钱赚不了几年的。
我是想着江南鱼米之乡多水禽,搞出这个东西,对民生有好处,也不怕胡虏学去,北方苦寒之地,没那么多水禽,辽狗夏贼不能从中受益。所以此番进京,或是下次有机会时,我就把这个法子献上去,请朝廷推广,也算是利国利民了。”
赵子称知道这个钱不可能长久赚,而且这个行当的产能扩张非常受限制。
打个时间差赚一笔快钱之后,后续就该考虑用它来邀买名望、换取政绩了。
“真是君子坦荡荡,佩服,佩服。”邓岳和杨志都叹服得五体投地,对赵子称的境界钦佩得无以复加。
世上居然有这样的君子,想出一个赚钱的妙法之后,自己稍微赚一票,然后就开始想着推广造福天下百姓。
——
PS:我有罪,本来想写得简练一点的,结果一个种田情节又写了一整章。
跪求别喷我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