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感谢各位大人
扬州府学作为扬州的最高学府,前来出席其府试动员仪式的官员有很多。
地方官这块,扬州知府、同知、通判三位主官是必须要到场的,除此之外两淮巡盐察院署、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这两座设在扬州的盐业衙门也要派员参加,以示对地方教育事业的重视。
后者作为大清最肥的衙门之一,每年还固定给扬州府学“赞助”1200两。
也算扬州府学的金主了。
所在地甘泉县及另一附廓县江都县则不必派人前来,因为他们得去县学参加仪式。
说白了,级别不够。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主官就是俗称“两淮盐政”的阿克当阿,其子官明被扬州知府内定为本届府试的案首。
据说省学政衙门也拟将官明定为院试案首,从而使大清能够出现第一个满洲“小三元”,以应乾隆皇帝盛世无双之象。
至于官同学能不能如愿乡试夺魁再冲击会试、殿试,那就全看运气。
毕竟乡试明年举行,而明年皇帝不过大寿。
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少了天时,“三缺一”就不好说了。
但不管怎么说能成为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个满洲小三元还是足以自豪的。
因此,于公于私阿克当阿这位从三品的大员都要来扬州府学搞一搞联谊活动,只不过阿大人这会不在扬州,而是去了新兴场视察一时半会赶不回来,故而只能由副使马维军代表他出席府学的冲刺仪式。
马大人的二公子马志和也在府学读书,不过没有参加今年的府试,原因是马公子成绩太差,差到马大人都不好意思给儿子同府学打招呼搞暗箱操作。
马大人自己的计划是过两年给儿子捐个监生,再花钱买个七品官做做。就是儿子不做官,这些年他也捞了不少,够儿子败的了。
随便败,只要小兔崽子能给他生十个八个孙子就行。
心态还是很开明的。
两淮巡盐察院署的主官就是民间俗称的“巡盐御史”,此职在前明时乃是以京中监察御史充任,定为正七品。后职权日重,凌驾于都转盐运使司之上。
不过本朝康熙年始巡盐御史不再从监察御史中选任,而是从内务府直接调任,或是由内务府出身的官员担任。
究其原因便是清朝并不将盐税视为国库正项收入,而是视为皇家私人进项,不管收多少钱一律进皇帝私人账户归皇家支派使用。
康熙晚年,两淮盐政的职位便一直由汉军正白旗出身的曹寅、满洲正白旗出身的李煦两人轮流把持,二人同时还担任江宁和杭州织造。
也就是江南江北最大的两个钱袋子全归皇帝本人所有。
此事在雍正和乾隆亦成定制。
既然两淮盐政必须是内务府的官员出任,那负责监察两淮盐政的当然也得是内务府的人。
自己人好说话嘛。
真要弄个汉人官员监察盐政,不是自找麻烦么。
现任巡盐御史郑博文便是内务府包衣出身,担任这个职务前不过是内务府营造司的一名没有品级的笔贴式,因为给和中堂的大管家刘全老爷修房子表现出色,刘老爷一开心就给赏了个巡盐御史的肥缺。
都不必跟自家老爷和中堂商量,左右一个七品官而矣。
当然,郑御史每年在任上捞的钱不管多少都必须固定孝敬刘老爷十万两,短于这个数郑御史就得挪窝。
任务还是很重的。
扬州知府方维甸是新官上任的贤臣之后,同知崔景和通判汪鸣泰则是在基层熬了不少年头的技术官僚,前途跟年轻有为的方知府无法相提并论。
上回吏部来人给赵安办理升职手续时,就是同知崔景陪同来的府学,崔同知为人看着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