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的志怪小说,数量、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此类故事散见于元好问的续夷坚志、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在明代,志怪小说虽不及同时代的白话长篇,但也有一定的地位,散见于瞿佑的剪灯新话、张潮的虞初新志等。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风靡一时,人们公认“小说家谈狐说鬼之书,以聊斋为第一”。随后较优秀的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沈起凤的谐铎等。
综观古代的鬼怪故事,以下主题比较常见:
讴歌爱情。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美爱情,历来是人们钟情的话题,脍炙人口的有韩凭夫妇、董永、聂小倩、香玉、婴宁、瑞云等。
劝善惩恶。受儒家仁义道德和佛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影响,大部分鬼怪故事都蕴涵人应行善、不应作恶的寓意。为非作歹的人和鬼怪,都没有好下场。较著名的如苏娥喊冤、瞳人语、狼、老僧过屠市等。
揭露黑暗,反抗暴力。帝王官吏的横暴、人情世态的炎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弱者贫人的不屈,古人都借鬼怪之口宣泄,如李寄斩蛇、干将莫邪、席方平、促织、梦狼等都是影响较大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