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由平北侯马巍担任陇右节度使的诏书还没发出,朝廷就收到了朔方来的急报,节度使王弼重病,人虽然还能清醒着,但已经不能办理军务了。</p>
目前是节度副使署理节度事。</p>
也就是说朔方节度使,也要重新简拔。</p>
于是乎傅津川之前举荐薛琮的陇右节度使没得到,却得了个朔方节度使。</p>
张仁愿的陇右节度使虽然被拿掉,但道君皇帝在跟几位重臣商议之后,决定让他担任刚刚分出的剑南东道节度使。</p>
傅津川的剑南节度使一职拆分之后自然不在,益王赵元楹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剑南西道节度使。</p>
在皇子之中,名位仅次于太子和时任南京留守的二皇子魏王。</p>
至于齐王,因为襄北之战的未能全功,跑了方虬,自然是要被闲置一段时间的。</p>
最少一年之内,若无意外是不会再让给他什么军职了。</p>
而关于改制,则在各方的讨价还价中,日趋完善。</p>
原有的禁军除了绣衣卫之外,全部精简。</p>
筛选青壮,剔除老弱为屯田兵。</p>
此外,各大都督府的驻军,也跟禁军一样要进行调整。</p>
当然,这个调整也是有所侧重的。</p>
江南、淮南、青兖、岭南、黔中等地的驻军都被削减,其余各地并未进行大的调动。</p>
其中刚刚结束大战的山南两道,原本的驻军在大战之中伤亡不小,但却并没有得到补充,反而是各州团练兵却得到了保留。</p>
这也是因为新募兵的团练兵比起驻军在大战之中的表现的更为出彩,因此这种乡兵性质的队伍得到了保留。</p>
同样情况的还包括了蜀中,剑南西道和剑南东道两个节度使辖下的驻军加起来还不足四万人。</p>
这也是因为地势特殊,毕竟蜀中要是有个十万大军,都足以割据自立抗衡中原了。</p>
只是南中的蛮族,数万驻军加上各州的团练足够了。</p>
而河北河东两地,除了原本的驻军没有消减之外,还增加了团练份额,特别是幽州,要增加三千团练。</p>
要知道幽州本就有数万大军,还有大晋最为精锐的重装铁骑,号称“幽州突骑”的静塞军。</p>
如今持续增兵,所为何来?</p>
这个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桉。</p>
而精简后的禁军,除了填充之前新军的战损,余下编成了十二军。</p>
军号分别是“控鹤”“铁骑”“小底”“骁骑”“长水”“羽林”“虎贲”“虎卫”“旅贲”“龙骧”“武信”“振威”</p>
不过因为之前数年大战的损耗,战马不足,刚成军的各部骑军编制都进行了削减。</p>
而且较之前的编制也有所改动。</p>
五人为伍,两伍一伙,五伙为一队,五队为一营,五营为一厢。两厢为一都,五都为一军。一军大抵是一万两千五百人。</p>
三衙之中,殿前司节制八军,侍卫亲军马步两司各辖六军。</p>
殿前司都指挥使杨继勋卸任,接替他的是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信国公汤显宗。</p>
至于他留下的位置,马军司都指挥使则是由步军司的都指挥使安远侯仇铭继任...</p>
三衙和各都督府也是迎来了大规模的移镇。</p>
倒是有人举荐傅津川三衙管军。毕竟这样一位大将这么一直闲置也非朝廷的用人之道。</p>
于是乎,年不及而立的傅津川就成为了三衙设立以来最年轻的正管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