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百度文学 > 不是吧君子也防 > 五百五十五、一见良翰误终身【求月票!】

五百五十五、一见良翰误终身【求月票!】

从星子坊那边回到浔阳坊,一条长街正好经过监察院。

欧阳戎轻车熟路的在监察院门口的早餐摊子上,买了两块金灿酥脆的油麻饼。

“小郎君,不用给银子,包括前面的账,那位小娘已经付过了,她还垫了一两碎银,说是只要你来吃,就从中扣去,若不再来了,就送俺们。”

欧阳戎动作顿了下,递铜板的手掌收了回去。

“哦,好。 ”

他面色如常的点头,转身走人。

走了没几步,在街角缓缓停步。

欧阳戎回首,看了眼早餐摊子。

没想到女史大人已付过了。

记得往日他和容真过来吃,都是先记着账,因为她总忘带钱,而欧阳戎又时常“囊中羞涩”。

每次都是等他发了月俸,再过来结账……

欧阳戎目光越过早餐摊子,落在摊子后方那座略显寂静的监察院上。

等妙真她们随胡夫走后,监察院算是空下来了,除了几位留驻女官。

看了会儿监察院的门,并不见某道冷冰冰宫装少女身影从中快步走出。

欧阳戎转身离去,沿着长街走向江州大堂。

她应该是在婶娘生辰礼那两日悄悄付的。

说起来,那会儿,二人还是“好同僚”的关系。

虽然亲自结账有些不太像女史大人身上从不带钱的风格,但又……很符合她性子。

相处时,总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但很多事,容真又总是会提前想,提前去做,默默去做,也不主动宣扬,也不告诉别人。

而欧阳戎答应过她的事情,她好像也是悄悄记在心里,平日里却和没事人一样,从不催促。

但是某人最后若是没做到,女史大人总会以“生不可理喻的闷气”、“顶着张欠钱脸”等形式提醒他。

欧阳戎突然想起,当初好像还答应过女史大人,以后若是升迁到了洛阳修文馆为官,在皇城应龙门那边,与她傍晚一起下值,可以夜游洛水,或去白马寺请香。

这事,容真心中肯定是记得的……

隔着油纸,新饼有些烫手。

欧阳戎回过神来,换着手拿它,一个人津津有味的啃吃起来,沿着长街走向江州大堂。

他一袭儒衫走在闹街上,身旁没有六郎等公装随从,除了俊脸日常吸引做生意的大婶大娘和逛街的小姐们游离的视线外,没有引起什么格外关注。

就和普通郎君一样。

但也是让街道两旁固定摊子的大娘们觉得比较熟悉的路人郎君了。

因为经常见他来监察院门口的早餐摊子买吃的。

偶尔身旁还跟着一位脸蛋漂亮却冷冰冰的矮个少女,似是监察院里的小女官……

这一来二去的,再加上这张大娘大婶最爱的清瘦脸庞,自然就熟悉了。

但她们和街上行人们见到欧阳戎的装扮,大多以为他是州学读书的监生,或是匡庐山内某座小书院的学生。

至于更多的细节,就再难看出了。

人之一世,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熟悉的街角经常碰见,擦肩而过,记住了脸庞,却从未打过交道,到后来某一天,见不到了,不知去向,也始终不知底细。

大伙都在忙碌自己的事。

或许正如裴十三娘所言,男儿脸俊面白,确实难以将他“高看”,不令人浮想联翩就够不错了。

另外,浔阳城内,见过刺史欧阳良翰真容的人并不算很多。

并不是这位年轻刺史不够平易近人。

这个时代又没什么大荧幕啥的,哪怕有大场合能见到,大伙只能用肉眼去瞧。

若是上一次东林大佛庆功大典没有临时解散,而是照常进行,倒是能让不少浔阳百姓瞧清楚这位名震江州的年轻刺史尊容……

除此之外,对于这种大贵人大官人,在浔阳百姓间就只能是口口相传的相貌特征了。

欧阳良翰上任之初,倒是有不少从江州大堂传出来的小道消息,说这位长官是个俊郎君。

但市井百姓们茶余饭后聊天时,除花痴小娘、懵懂少女外,大多当它有两三分夸大。

而且,但凡是有点排场的出行,欧阳戎大多是低调坐在马车内,很少去骑高头大马张扬过街。

但并不意味着他脱离了市井百姓。

饼香面香与鸡鸭臭味交融的长街上,欧阳戎咀嚼新鲜烙饼,默默前进。

每日东市的肉价、米价、盐价,还有西市

布料价、金银价,他都了如指掌,比大多数浔阳百姓知道的全面。

像此刻这样,欧阳戎早上一有时间经过,都会逛一逛,或摊前停步,问一问。

“明府,您来了!今日有早。”

江州大堂,已有上早班的官员来回忙碌。

欧阳戎刚迈步进门,燕六郎就迎了上来。

燕六郎探头瞧了瞧欧阳戎背后,发现他是孤身一人,也没意外。

蓝衣捕头抱拳禀告:

“明府,李鱼、方抑武求见,他们说,是十三娘让他们来的,您吩咐过。”

“带去正堂,本官换身衣服,六郎每天这么早来,辛苦了。”

欧阳戎路过燕六郎身边,把额外多买的那块油麻饼塞进他怀中,飘洒而去。

燕六郎忍不住看了看自家明府背影,咧嘴笑了下,剥开油纸,啃起热饼,小跑跟上。

其实对于欧阳戎为官风格的转变,一直跟在身边的燕六郎,感受才最为明显。

记得在龙城的时候,明府风格大刀阔斧,事必亲为,喜欢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就地视察,在龙城百姓面前露面,嗯,收了不知多少腌萝卜。

那时候,龙城百姓们还给明府取了“萝卜县令”的外号。

可来到了浔阳城,明府却突然换了另一种风格,像是整个沉浸下来了一样。

减少了当众露面的次数,行事都很低调,更多的是像今早这样一个人默默逛了早市来上值。

起初燕六郎以为是当时有王冷然等不怀好意的敌人在,明府在低调蛰伏。

可是后面王冷然和卫氏的人都被明府一一“熬死”。

到了现在,刺史位置易之,江州大堂全都是他们的人了,江州之地的权力也都掌握在了明府手中。

可明府依旧保持这副低调少露面的作风。

燕六郎起初不解,还问过明府。

他记得,明府当时只回答了一句:

“浔阳城和龙城县不一样,治理一州和治理一县之地也不一样,一县与一乡之地更不一样。”

燕六郎记得自己当时脑抽,多问了一嘴:“那治理一国呢?”

明府当时走在前面,好像是笑语了句:

“这可不兴治啊,不顾硬要说的话……”

燕六郎聚精会神,本以为明府会来一句书上常说的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却没想到,他笑语过后只丢下寥寥四字:

“大象无形。”

燕六郎当时一知半解,这些日子,他反复揣摩。

直到双峰尖大战后的这段日子,他遵循明府定下的规矩,墨守陈规的主持城中事务,亲自上阵,发现民生恢复的极快,两月时间,浔阳城愈合了大佛事件的伤疤,恢复了往日繁华,甚至更胜以往。

而浔阳城内,近来渐渐兴起一片赞扬之音,赞扬任上的年轻刺史不爱折腾,长治久安。

虽然很多百姓都不曾见过年轻刺史的面,但都能确切感受到他上任之后,官府“事少”了很多,而天下闹的沸沸扬扬的造佛事件,明明江州也是主角之一,有一尊东林大佛要落地的。

可直到后面“东林大佛”都莫名倒塌了,等待雷霆风暴的众人,始终不见年轻刺史有什么折腾的活计,忍不住面面相觑。

这就像是孩童们在冬天堆的雪人倒了,任由它融化,各回各家,无事发生一样。

毫不折腾。

硬要说它“懒”,似乎也成立,但要说喜不喜欢这样的刺史和官府,那肯定喜欢,巴不得如

此。

这下子,江州刺史的风评瞬间发酵,就连远在扬州的百姓们都开始耳闻,知道了江州有一位为女帝建造大佛都没怎么劳民伤财的“不折腾刺史”。

燕六郎彻底心悦诚服。

推荐阅读: 男神,你人设崩了! 乌龙山修行笔记 夜无疆 青山 大道之上 绝境黑夜 捞尸人 1979黄金时代 御兽飞升 没钱修什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