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p>
三花猫睁大了眼睛。</p>
“若只学到吐火,便用不了那么久。也许三五个月,也许一年两年,也就学成了。”宋游笑笑,“也有常人要学十几二十年的。”</p>
“十几二十年?”</p>
“那是走江湖耍把戏的艺人,本身谈不上道行,才要慢慢的磨。三花娘娘既已成精化形,自是用不了那么久。”</p>
“一年两年?”</p>
“我会好好教三花娘娘的。”</p>
“哦。”</p>
正在这时,外头又有了敲门声。</p>
“笃笃。”</p>
宋游转身去开了门。</p>
外头还是昨夜那名从人。</p>
“给先生道早。”</p>
“早。”</p>
从人手中又捧着毛毡。</p>
“我家知州说,昨夜感谢先生指点迷津,我家知州已幡然醒悟,此后决心不再追寻仙道长生,只安心为民做些好事。承蒙先生指点,我家知州本该亲自前来道谢,只是糊涂半生,实在无颜再来面见先生。想赠先生一礼,又不知该赠什么,思来想去,见冬日将至,寒气北下,恰好前日偶然得了一床不错的西方毛毡,便命小人为先生送来。不说抵御冬寒,铺在房中,进出踩着,修行坐着,冬日也舒坦一些。”</p>
从人说着深深鞠躬,双手奉上。</p>
“还请先生收下。”</p>
“……”</p>
宋游望着他手上叠得整齐的毛毡,在门口站了几息时间,这才接过。</p>
“替我谢过知州。”</p>
从人见他毫不推辞,似是和他想象中不一样,不由愣了一下,随即才连忙又躬身:</p>
“多谢先生。”</p>
“便请知州好生为民,留名青史吧。”</p>
“小人一定带到。”</p>
吱呀声中,木门缓缓关上。</p>
转身之时,只见秋风又入院来,要将那黄梅树下、石桌之上的宣纸掀起,三花猫便站在石桌旁边,一只爪子摁着宣纸,抬头盯着他。</p>
宋游走过去时,它便对他说:“道士,你画的猫要被风吹走了。”</p>
“有三花娘娘在呢。”</p>
“多谢三花娘娘。”</p>
“多谢三花娘娘。”</p>
“不必客气。”</p>
“……”</p>
宋游摇头笑笑,这才摊开手中毛毡。</p>
似是羊毛压成的,不厚,但摸着很暖。</p>
“是一块布!”</p>
“是毛毡。”</p>
“做什么的?”</p>
“给三花娘娘保暖用的。”</p>
“给我?”</p>
“是啊。”</p>
恰好天气凉了,猫怕寒喜暖,把它铺在房间里边,修行时能坐在上面、围炉煮茶时也能坐在上边,三花娘娘进进出出小脚也不冰了。</p>
这知州送礼倒有些讲究。</p>
这块毛毡即使再好,也贵重不到哪去,虽没有字画墨宝的文气雅气,却也没有贵重财物的俗气,是常常能用到的物件,保暖也贴心。若是用来赠给普通好友,冬日靠它取暖时,怕是常常能惦记起它的来处。</p>
宋游前世今生读过的诗词中,就有不少诗人严寒取暖之时写到了友人赠送的纸被纸裘。在冬天能感受到来自友人的温暖,当然是桩美事。</p>
“呵……”</p>
来而不往非礼也。</p>
宋游左看右看,只看到石桌上那张画,想了想便对三花娘娘说:</p>
“三花娘娘,借一撮毛。”</p>
“做什么用?”</p>
“还礼用。”</p>
“还什么礼?”</p>
“用来换三花娘娘的毛毡。”</p>
“要借多少?”</p>
“一小撮。”</p>
宋游手已伸到了三花猫的身上。</p>
三花猫依然蹲坐石桌之上,保持着一只爪子摁着画不动的姿势,却是低头直直盯着他的手看,像是任由他扯、又怕他扯多了似的。</p>
“……”</p>
一搓也就十几根。</p>
宋游捏着在空中晃晃,随手一扔。</p>
“呼……”</p>
极轻极轻的声音。</p>
那一小撮毛便在空中炸开一小团焰火,留下一篷灰烟,尽皆钻入了那画里。</p>
画中的猫好像也多了几分玄妙。</p>
湿墨已干,神韵渐显。</p>
宋游将之拿起来,细细看了又看,不谈画技,这猫倒是活灵活现。可他也没有自得之意,心知肚明,只不过是从孔大师那里得来的造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