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友林终于渡过了黄河,来到了那个颇为神秘的“红色边区”。
一路上,他见到了不少人。有满怀幻想的青年学生,热情地称呼那里为红色之城,仿佛只要到了那里,就可以马上实现理想,奉献自己的青春理想,解放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有积极性很高的钳工工人,希望在八路这边发挥技艺,生产出枪炮弹药,输送给前线的部队,让他们再打出一场如同繁峙关一样的战斗——八路打赢日军一个半大队的繁峙关大捷已经登报,成了号外。这让这股子红色力量在晋省的土地上名声大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军和报名,在叽叽喳喳的八卦和谣传中,八路已经变成了左手拿枪,右手拿刀,可以刀枪不入,一人毙杀十个鬼子的无敌战士。
对此,杜友林只是呵呵一笑。他知道,光是热情改变不了什么,绝大多数人,反倒是和他一样,因为失业,前来这里讨一口饭吃的罢了。
甚至,在某种角度上,只要老西还愿意付给他工资,他还是更愿意回去晋阳干活。
只要不给日本人干活!对于炸掉了他家的日本人,杜友林没有一丝好感;但是一想到日本人有飞机,有大炮,一股子疲惫的感觉总会取代那股愤怒:他们那么强,我们打得过么?
截至目前为止,他是不抱什么希望的。
“杜友林!杜友林!哪位是杜友林?”
正在“行军”的工人队伍边上跑过一位穿着军装的干部,杜友林认得他,这是这队工人队伍的“二号领导”,叫指导员,就像是以前车间的大当班一样,总会有个副手二当班的。他寻思,在那位穿着军装的“大当班”不在的时候,应该就是这个“二当班”管事。
“长官,长官,我是,我是。”
把怀了孕的老婆在大车上安顿好,杜友林低头哈腰,小跑几步,凑到一边。他希望这位“军爷”不会找自己麻烦——虽说这几天,这位领导基本没有找过人麻烦,很是照顾队伍里几位体弱的家属,但是对于军人本能的排斥还是让杜友林换上了职业化的、略带讨好的笑容。
“嗨,什么长官,叫我同志就行。”这位军官喘匀了气,摇了摇头,“杜友林同志,你之前在报名的时候,写的职业是炉前工?”
“啊,长官同志,是的,我是晋阳铁厂那边的炉前工。”
对方点点头,追问了一句:“长官两字就免了嘛……唉,你这炉前工,咋瘦成了这样子啊?炉前工也分好多种,你之前做什么?”说着,这位军爷从上衣的土布口袋里掏出一盒烟来,在手掌里敲了敲,分出一支卷烟来,“上料的,堵渣的,管风的?我晓得,掌炉的都抽烟,来一支,给!”
——————————————
这当官的咋不像是官啊?
杜友林略微弓了身子,接过了这支没有滤嘴的纸卷烟来,对方也掏出一支来,叼在嘴上,用一个透明的自来火把烟给点着了,随后便把这个自来火递了过来。
“哦,哦,同志,报告,我之前是放渣的,有些时候,堵渣的活儿也得干。”
对方说的话透着一股子行内味儿,八成也是干过钢铁的。杜友林不免得生出一点儿亲切感来,也将那股子戒备的心态些许放下。他有样学样,用那个没用过的自来火按了一下,把烟点着,深吸了一口。
有点呛人的烟草味道吸入身体,然后钻进了大脑,乃至深入身体的每个角落,直达灵魂,杜友林吐出一股烟气,仿佛带出了这段时间的疲惫。
“军……哦,真对不住,你看我这嘴啊……这位同志,实话和您说了,我这会儿,快三个月没吃饱饭了。以前,我管咱晋阳厂的那个大高炉,是推钻子的当班,每次出铁,都是咱和我的伙计们去钻泥头帽子。那时候,啧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