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百度文学 > 影后她结过十次婚 > 第28章 28入围

第28章 28入围

第二十八章

乔筝从没想过叶瑾然居然是走可爱蠢萌型路线的, 被他骚扰了一晚上之后, 乔筝偶然在电视上瞥见他要举办世界巡回演唱会的消息。

盯着电视上冷酷不驯的少年看了半晌,乔筝不由回想起昨晚他一口一个又软又甜的“乔乔”和微信上各种角度、各种形状的熊猫屁股。

#叶瑾然每发一个熊猫屁股,这个世界上的熊猫就会少一个屁股#

这家伙果然是个精分。

……

微博上,季蔷入围金屁股奖的消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发散, 终于顺利登顶微博热搜榜第一, 乔筝宣布退出银箫奖的消息也不遑多让, 几番厮杀之下勉强屈居第二,为各大营销号和八卦媒体赚了一大波年终奖。

季蔷已经足足一周没有露面了。

年底是各大盛典活动的集中期,咖位再大的明星在人情世故面前也不得不屈服,整日奔波于各类活动现场。

乔筝每参加一场活动就要被问一遍退出银箫奖的话题,她的答案始终如一, 从头到尾都没有变过。聪明的媒体自然明白了她的不耐烦, 自然也不再多问, 转头去关注季蔷缺席年底各大活动的事情了。

事实上, 从金屁股奖提名公布后,季蔷就没有再露面。

圈内传闻她是太过羞愤的原因。

受季蔷入围金屁股奖的影响, 银箫奖这段时间也面临着外界的诸多质疑和指责,有质疑评委专业性的, 还有质疑奖项评选黑幕的。

银箫奖原本可以选择不回答,但或许是乔筝的贸然退出,又或许是媒体和电影人不留情面的指责让这个68年历史的权威性奖项感受到了愤怒,银箫奖组委会居然又出面回应了!

“自举办之初,银箫奖一直秉承着公平公正的选择, 为华语影坛选送年度佳作……对于乔筝连续两年落选,银箫奖组委会同样感到遗憾。”

“第67届,半数以上的评委将票投给了季蔷,季蔷在《芦苇》中的表现稍显青涩,胜在情感动人。乔筝的表演技巧性强,然而情感不足,难以打动多数评委。”

“第68届,乔筝在《尘埃》中演绎的潘玫一角仍旧存在技巧性强、情感不足的问题,一个演员对角色的把握最重点之处在于情感,技巧反倒是次一等的东西。”

在回应的最后,银箫奖组委会高高在上地表示,希望乔筝认真揣摩角色情感,当一个真正的演员,而非流水线生产出的表演机器。

乔筝对此只想呵呵。

乔梁反倒因此气炸了:“卧槽!流水线的表演机器,你特么倒是去生产一个啊!”

经纪人大手一挥,当晚,“乔筝 表演机器”这个词条就登上了微博热搜。

乔筝每部电影里的精彩片段被截取到短短半个多小时的视频里,犯罪嫌疑人、绝望的母亲、女皇……一个个阴冷、狂妄、恶毒、凄惨的角色被乔筝演绎得精彩绝伦,影迷们看得如痴如醉。

“我承认,乔筝是表演机器,她表演的时候的确失去了自我,她就是角色,角色就是她。”

“请@华国电影银箫奖培养出更多的表演机器,谢谢,如今华国电影缺少的就是表演机器,而不是《蓬莱帝国》里某人一把鼻涕假到极点的‘情感’表演。”

面对网友的指责和质疑,银箫奖组委会充耳不闻,反倒在微博上上起了电影培训课,一个字一个字地讲述情感表达对一部电影的重要性。

它举出的例子正是由老牌影后袁颂致主演,横扫银箫奖、海洲国际电影节奖、金爵奖国内三大奖,并成功入围Oriental Film Festival的电影《一生之爱》,这是华国首部入围OFF的电影,袁颂致因此一朝成名,成为华国影坛的代表性人物。

袁颂致堪称国内电影情感流演员的代表,也是唯一一位入围OFF的女演员。

除此之外,袁颂致同样是银箫奖这两年的主席团成员之一。

在银箫奖发布公告后,这位老牌影后也隐晦地站出来批评乔筝,虽然没有点明乔筝的名字,却暗示现在的年轻女演员“功利心太强”,和明指也差不多了。

68年历史的银箫奖毕竟比年仅30周岁的乔筝人脉广,无数华国演员受过银箫奖的恩惠,从籍籍无名到跃升一线的比比皆是。

毕竟银箫奖一贯以只看表演不重名气而闻名,它的评选让许多演员踏上了成功的阶梯。

袁颂致发声后,声援者甚众。

这位老牌影后措辞严谨,并不否认银箫奖评选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是对乔筝的态度、乔筝表演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批评,全然一副关心后辈的诚恳态度。

乔筝一夕之间得到了无数前辈的“关心”与“厚爱”,这些前辈该说的都说了,就差没指着她的脖子喷她不懂事了。

圈子里,敢于抗衡这些前辈的屈指可数。

乔梁都打算捏着鼻子认栽了,没成想,第二天一早,微博上居然出现了支持乔筝的声音。

闻天白V: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演员要获奖,打败她的另外四位竞争对手就行,没必要打败全世界。

沈易V:追求公平没有错。@乔筝 加油!

季绍砚V:《尘埃》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乔筝是一个很棒的演员。

叶瑾然V:乔乔是最棒的!@乔筝 @乔筝 @乔筝 @乔筝 最棒的!

粉丝们顷刻间就炸了。

推荐阅读: 转生神树,我打造阴兵家族 大明话事人 割鹿记 食飨之诗 阴脉先生 天下长宁 末日:我真不是土匪 我开的真是孤儿院,不是杀手堂 太古第一神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